
昨日,玉蜓橋附近的鐵路橋下,排水集團工作人員在橋下守了一夜。當天,北京發(fā)布暴雨藍色預警,市政排水集團在下凹式橋下都有專門人員看守。新京報記者 侯少卿 攝
上周末的一場強降雨,趕走了盤桓在京城的“秋老虎”。9月1日8時至2日13時,全市平均降雨量65毫米,達到暴雨級別,降雨最大的地方位于門頭溝區(qū)龍泉,達160毫米。雙峪橋因積水斷路近5小時后恢復通車。
密云、官廳水庫流域降雨分別為48毫米和31毫米。從1日8時到2日16時,初步統(tǒng)計密云水庫可利用來水量達到761萬立方米,接近4個昆明湖的水量。
城區(qū)中,最大降雨出現(xiàn)在海淀溫泉為120.1毫米。今年1月1日至今,北京全市平均降水量576毫米,去年同期為498毫米,多年平均同期為506毫米。
78座雨水泵站啟動
此次降雨前后,北京多個相關部門快速反應,市防汛辦于9月1日13時,向全市各防汛指揮部發(fā)布汛情藍色預警,要求立即啟動汛情4級應急響應。
而在一個多小時前,排水集團就已啟動一級響應,集團全員3000多人投入防汛保障,現(xiàn)有28個大型搶險單元(即機械化排水搶險隊)全部出動,除了原來18個固定值守橋區(qū)外,新增廣渠門橋、杜家坎收費站和雙峪橋區(qū)3個點,使固定值守橋區(qū)增到21個。
北京78座雨水泵站也全面啟動,共抽升雨水14.5萬噸。排水集團所屬污水處理廠在雨前就將雨污水管線中的水排空,并在雨中大負荷抽升,提高管道排水效率,累計抽升306.33萬噸。
“7·21”后,排水集團對20座下沉式立交橋的外圍新增一批雨水箅子。
排水集團搶險大隊調度指揮室副主任戴愛京稱,新雨水箅子減小了下沉式立交橋的積水量,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搶險壓力。
“雙龍吸水”雙峪橋區(qū)
全市唯一發(fā)生積水斷路的橋區(qū)是石景山雙峪橋。降雨過程中雙峪橋下因降雨量較大,達111毫米,于9月2日4時30分出現(xiàn)積水,5時許斷路,最大積水深度60厘米。橋區(qū)泵站滿負荷工作仍無法將積水迅速排出。
排水集團除指示固定值守該橋區(qū)的一個每小時排水2000立方米的大型泵車立刻排水外,調集了兩臺國內最先進的“龍吸水”泵車前往增援,每臺車每小時抽水達3000立方米。
戴愛京介紹,“龍吸水”的投入有效縮短了雙峪橋的積水斷路時間,當天早8點多水抽完,于9點30分恢復交通。
未產(chǎn)生災害性影響
市防汛辦新聞發(fā)言人劉洪偉表示,這場雨雖然部分地區(qū)最大降雨量接近160毫米,但是未產(chǎn)生災害性影響,主要原因是雨勢緩慢。
劉洪偉解釋,從前天下午1時開始的降雨一直呈緩慢降雨狀態(tài),每小時的最大降雨量也只有21毫米,而在“7·21”當天每小時的最大降雨量達到70毫米至80毫米。本市排水系統(tǒng)能應對1至3年一遇的降雨量,即每小時36至46毫米的降雨,因此每小時21毫米的降雨量在標準之內。
另據(jù)市防汛辦透露,為應對這場降雨,城市主要河道提前下泄,降低水位到運行水位以下0.5米到2米,清河、涼水河全面敞泄,確保排洪安全。(記者饒沛)
■ 舉措
12路段積水9處管制
前晚以及昨天上午降雨,全市有12處道路積水,均不在城區(qū)或主干線。交管部門對9處積水點段果斷實施交通管制斷路措施,分流疏導車輛繞行,確保未出現(xiàn)車輛被淹被泡。 新京報記者 郭超
房山轉移6451人
昨天,記者從房山區(qū)水務局獲悉,9月1日8時至2日8時房山區(qū)普降大到暴雨,共造成全區(qū)12處出現(xiàn)積水。
房山區(qū)平均降雨量為81.7毫米,其中山區(qū)平均降雨量為100毫米,降雨量最大是河北鎮(zhèn)漫水河村119毫米。
為避免此次強降雨再次引發(fā)山洪、泥石流、城市內澇、積水等災害。截至9月2日上午10時共轉移群眾6451人,沒有出現(xiàn)人員傷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