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來水水質存在問題終于不再是公開的秘密。
5月10日,住建部承認2009年自來水水質合格率僅有58.2%,意即,以中國縣級以上水廠4457家計算,彼時不合格率達41.8%,有近1900家水廠出廠水不達標。住建部同時也稱,根據(jù)2011年抽檢結果,中國自來水出廠水合格率大幅上升為83%。但在近50%水源污染,僅3%的水廠上馬水深度處理工藝的現(xiàn)狀下,談83%水質合格無論如何讓人生疑。
即便真的是83%合格,這也意味著17%不合格,即近800家縣級以上水廠出廠水質不合格。加上管道的二次污染,居民入戶水不合格率就會更高。這表明,中國自來水水質,存在大問題。
在水質存在大問題前提下,公眾最為關心的問題是如何實現(xiàn)飲用水安全。
其實,在水質問題上沒必要絕望。即使現(xiàn)狀是中國近半水源被污染,且短期內無法改變,但眾多飲用水專家告訴我們,深度水處理技術完全可以對付這些被污染的水源,歐洲國家和日本等國部分城市,正是用這一技術對付污染水源的。至于中國城市普遍存在的老舊管道問題,在技術上也能夠解決。例如國際上普遍推廣使用的球墨鑄鐵管、銅管等,均可有效緩解二次微生物污染。此外關于中國有別于其他國家的水處理問題,例如水管中細菌生物穩(wěn)定性指標AOC比多數(shù)國家高,水源污染情形更為復雜等,在技術上也被證明可以攻克。
既然在技術上不存在問題,為何中國自來水水質如此不堪?關鍵問題出在基礎設施投資欠缺上。業(yè)內一個公開的秘密是,從上世紀90年代末至今,中國各級政府基本停止了對供水行業(yè)的基礎設施投資,在此期間,各個水廠本身,對深度工藝和管道投資也極為稀少。投資缺乏,直接導致水質問題的發(fā)生和擴大。
水業(yè)缺少投資的原因則有兩個,一是地方政府未深刻認識到水質問題的緊迫性(有機化合物污染、重金屬污染并不會在短期內導致人體疾病),二是誰來投資問題未被明確。長期以來,地方政府認為水廠既已改制為企業(yè),基礎設施投資就應由企業(yè)進行;而水廠方面,根子上認為投資應由政府進行,并且,多數(shù)水廠近年經營不善,無力投資。
誰來投資事實上牽涉到供水行業(yè)的經濟屬性問題。事實上,在全球多數(shù)國家,均將城市供水視為市政公用事業(yè),因此投資應由政府完成,或由政府推動來完成。
中國各級政府,在表面上也認同供水行業(yè)是市政公用事業(yè),但從上世紀90年代后期供水行業(yè)啟動改制以后,政府水廠普遍進行了公司制改革,大部分水廠變身為中外合資、民營參股或國有水務公司,此后,地方政府有意無意地將水廠基礎設施投資當成包袱,甩給了水務公司。此后,對這個行業(yè)的經濟屬性的認識,在各地出現(xiàn)了模糊。
十幾年來,地方政府對于供水行業(yè)的性質,出現(xiàn)了矛盾的兩種表述。當水務公司無力投資基礎設施請求地方政府支援時,政府一般以水企已進行市場改制,投資由企業(yè)承擔應對。當企業(yè)要求提高水價時,政府又聲稱供水是市政公用事業(yè),價格必須政府控制。
顯然,從全球各國情形來看,城市供水是市政公用事業(yè),這無需爭議。中國地方政府要認清水質問題的嚴重性、緊迫性,把城市供水當作優(yōu)先投資的民生工程,盡快補上投資欠賬。
至于錢從何來,則可有不同的融資安排,既包括由地方財政直接支出,亦可由政府先行投融資,再將成本計入水價逐年折舊回收,或引入市場化力量共同投資。總之,無論何種方式,地方政府都要責無旁貸地承擔起政府責任,保證向民眾提供安全飲用水。
城市供水的問題上,政府責任還體現(xiàn)在監(jiān)管執(zhí)行上。在理順政府和水廠責任的同時,應建立第三方水質監(jiān)測制度,及時向公眾發(fā)布水質現(xiàn)狀指標,無條件接受公眾監(jiān)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