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大理洱海,海菜花正連片綻放,微風搖蕩,薄薄的白色花瓣如同水晶般晶瑩剔透,與鵝黃的花蕊一同一顫一顫兒地搖曳起來,遠遠望去,似雪非雪卻勝雪。
海菜花并非仙葩名卉,二三十年前,它是當地白族老百姓飯桌上的一道家常菜,但由于水體污染等因素影響,海菜花分布面積日漸縮小,直至被列為瀕危物種。

圖為海菜花在洱海盛開。
2020年,數量不多的海菜花首次與洱?!爸胤辍?。如今,萬朵海菜花成片盛開,這對已經守護洱海17年的孔海南來說,意味著夢想終于實現(xiàn)。
17年守護圓夢洱海
國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洱海項目負責人、上海交通大學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講席教授孔海南告訴記者,“距交大真正投入洱海治理工作已經超過16年,我們最初的治理最終目標之一,就是夢想著海菜花能夠盛開,它對我個人來講意味著夢想兩個字?!?br />
海菜花盛開為何能成為洱海治理的最終目標之一?
海菜花是1984年國務院正式公布的中國珍稀瀕危名錄的特有物種,多生長于海拔較高,水生態(tài)環(huán)境極好的湖泊、池塘、小溪或水田溝渠中。云南西部滇西高原湖泊最典型的瀘沽湖和洱海都是它的“故鄉(xiāng)”。由于海菜花生長對水質要求極為“挑剔”,因此也成為環(huán)境水質是否達標的指示生物。它的出現(xiàn)、消亡都與水質緊密相關,水的透明度沒有兩三米它不會生長,水質在Ⅲ類以下或者稍微在種植時添加肥料就會死掉。
上世紀80年代以前,海菜花是洱海妥妥的原生態(tài)“土著”植物,千百年來,當地的老百姓幾乎每天食用,加上蠶豆和芋頭煲湯或去掉葉子把花、莖清炒菜。僅需簡單烹飪,便成為白族家庭一道家常美食。
但隨著洱海水質經歷了從貧營養(yǎng)湖泊向富營養(yǎng)湖泊的污染加重,海菜花逐漸減少,甚至滅絕。因而COP15會議召開期間提出要恢復的原生態(tài)植物名錄里就有海菜花的身影。
“老百姓對海菜花是有感情的,它是老百姓生活中的一員。在接到洱海綜合治理這個國家重大水專項題目開始,我就在想,什么時候能讓海菜花在洱海自然恢復并正常生長,重新成為老百姓的家常菜,等達到這樣的目的,我就算完成任務了。因此這也是我的一個夢想。”孔海南說。
湖泊一旦出現(xiàn)富營養(yǎng)化,就是一場“生態(tài)災難”。當湖泊中富集了高濃度的營養(yǎng)物質,某些特異的藻類就在短期內瘋長,短時間死亡,導致水生態(tài)環(huán)境急劇破壞,甚至部分魚類、沉水植物死亡,洱海也受其影響曾一度“臭不可聞”。
在孔海南看來,國內外大型富營養(yǎng)化湖泊“生態(tài)災難”的治理,均要經歷流域截污控污、湖體水質改善以及生態(tài)恢復三個階段,而前兩個階段可能充滿了反反復復、曲曲折折的水質指標惡化,甚至有可能讓人們灰心失望,只有經過漫長的艱苦堅持,頂住壓力把工作扎實做好后,一些個別的水質指標才能先出現(xiàn)逐漸改善??缀D虾退膱F隊,則為此堅持了近17年。
孔海南說,“如今,海菜花的成片出現(xiàn)正是大理洱海經過了十來年艱苦的截污控污以及幾年水質改善的基礎工作階段,進入水質改善到生態(tài)修復兩個階段的轉換期,標志著洱海在全國大型富營養(yǎng)化湖泊綜合治理中率先進入了第二、三階段的轉換?!?br />
一切為湖泊保護讓路
云南省生態(tài)環(huán)境廳近日剛公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全省地表水水質優(yōu)良的比例上升,主要河流監(jiān)測斷面水質優(yōu)良率達到87.7%,湖泊、水庫水質優(yōu)良率為82.2%。九大高原湖泊水質穩(wěn)中向好,其中洱海水質類別由Ⅲ類好轉為Ⅱ類。
這背后離不開大理長久堅持的“治水”之路。2018年6月,洱海環(huán)湖截污工程全部閉環(huán),以及6個先進工藝的下沉污水處理廠建成,全面阻斷城鎮(zhèn)點源污水直接排入洱海。大理還對洱海27條入湖河流實施治理,已有23條達到Ⅱ類水質。建成“三庫連通”清水直補工程,累計向洱海補水2.5億立方米。讓清潔水源直接流入洱海,增加了蓄水量。
對于當地普通百姓來講,截污控污工作做了多少,總氮總磷水質指標降了多少,看不見也摸不著。近年來,洱海水清澈看得見了,臭味消失聞不見了,闊別二三十年的海菜花重現(xiàn)了,這些變化卻是實實在在的。這離不開當地政府與群眾為湖泊保護讓路,以“壯士斷腕”的決心,轉變社會經濟發(fā)展模式。
上世紀90年代末,歐美用來養(yǎng)生的“大蒜精油”曾經風靡一時。大蒜喜水喜肥,是一種環(huán)境成本很高的植物。歐美國家很快就覺得不合算,于是放棄種植,選擇從中國進口。當時大理的紫皮獨蒜做出來的精油純度高,質量好,成本低,同數量能產出的大蒜精油是其他地方大蒜的4倍。當時老百姓從地里一種出來紫皮獨蒜,哪怕是帶著土的,都會受到收購商瘋搶。當地農民只要趕上一兩季收購價格好的時候,一個房子就蓋起來了。短短兩三年時間,當地幾乎所有的土地都改種大蒜。
“洱海沒有春夏秋冬,只有旱雨季,到了雨季,雨水將種大蒜還未吸收的肥料全部沖進洱海,可以說洱海短短幾年內被污染,大蒜是頭號‘元兇’?!笨缀D辖榻B?!坝谑俏覀儚谋Wo洱海的角度提出建議,在原洱海湖岸線以內200米設置保護“紅線”禁種大蒜,自‘紅線’至兩公里范圍內限種?!?br />
狠下決心,洱海流域削減大蒜種植12.36萬畝。百姓為保護洱海讓出了“致富路”。水質能好轉,百姓的錢袋子怎么辦?
為了找到讓當地農民滿意的方案,孔海南團隊尋找了很多產值高而污染低的農作物作為替代,如車厘子、葡萄、藍莓、茶葉、中藥材等。 但這些植物過于小眾,種植面積最多是1萬畝,但洱海流域有土地40萬畝,絕大多數老百姓仍然不受益。
因此,在9年前,洱海治理團隊就“看上”了海菜花,他們用幾年的時間研究,將海菜花從湖里邊撈起來,像插水稻一樣種在農田里,喜獲成功,經過七八年努力,種植面積達到了幾千畝。但它的前提條件是——水必須是清澈的好水。
收獲的海菜花不僅可以供當地老百姓食用,還以每斤40-50元的價格賣到了北京、上海,每畝帶來的收益持平甚至超過了大蒜。綠水青山悄然變成了金山銀山,一條嶄新的綠色“致富路”敞開了。
孔海南說:“如今,真正原生態(tài)的海菜花出現(xiàn)在洱海,對我們來講是特別珍貴的。海菜花見證了大理政府與老百姓以及我們整個團隊十幾年的努力?!?br />
一方治水,兩處花開
以孔海南為首的老師們,其課堂在教室,更在治理現(xiàn)場。他們把課堂從教室搬到了洱海邊,把書本知識轉化為解決問題的實際辦法。他常常在微信朋友圈運動記錄中,以每日幾萬步的數據霸占“榜首”,這源自于團隊每天早上八點半出海,到下午四點半34個采樣點全部走完,用自己實測得來的第一手數據作為科學研究的基礎。十幾年間,團隊師生共計1000余人次駐守一線,共完成野外樣品采集30000余次,分析水質指標160000余次。

圖為交大支教學生在大規(guī)模海菜花種殖基地參加種植活動。
2018年1月,孔海南團隊入選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2020年5月,孔海南已年滿70歲,面臨退休。扎根洱海畔近17年,這份感情過于深厚,雖然目前洱海保護的接力棒已傳到第二代治水人王欣澤的手上,“再往后一些,之后洱海保護接力棒該傳給誰?”成了孔海南很早就在思考的問題。
2019年10月24日,孔海南在上海交通大學教育發(fā)展基金會和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相關負責人見證下,慷慨捐資200萬元人民幣,為上海交大洱海保護人才教育基金注入第一筆資金。孔海南表示,“如果年輕教師有與保護洱海相關的優(yōu)秀課題,我們就大力支持,如果學生有關注洱海的研究,我們就提供一些助學金,希望吸納更多的年輕血液到洱海保護中?!?br />
之后,他又把洱海的海菜花用4口大缸空運到了上海,移植到了上海交大的校園中。2021年4月在上海交大建校125周年紀念日,海菜花和眾多大理白族的農產品一起在眾多校友和年輕老師面前出現(xiàn),向大家宣傳著洱海的綠色文化。
一方治水,兩處花開。如今,孔海南培養(yǎng)的畢業(yè)學生中,有在學術領域深耕的學者,有科研機構的中堅力量,還有一群扎根基層、造福祖國各地建設的優(yōu)秀弟子,而他依然心系洱海。
“不能說出現(xiàn)了海菜花就意味到達了洱海綜合治理的終點,海菜花是漫漫治水路過程中的一個亮點。只是表明‘水質改善’的第二階段與‘生態(tài)修復’的第三階段的轉換期開始。“生態(tài)修復”的第三階段應該與前兩個階段一樣需要十年左右的時間,今后的治理之路可能還會有反反復復,還會有曲曲折折,大家還是要像前面十幾年一樣腳踏實地做好我們的洱海綜合治理工作?!笨缀D媳硎?。
來源:中國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