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自2016年全面啟動海綿城市建設,那么,城市內澇問題能因此而得到解決嗎?今天(3月30日)上午,昆明市水務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龔詢木一行做客昆明廣播電視臺《春城熱線》時進行了介紹。
什么是海綿城市?
昆明市水務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龔詢木介紹,海綿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huán)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海綿城市是實現從快排,及時排、就近排、速排的工程排水時代到“滲、滯、蓄、凈、用、排”六位一體的綜合排水,生態(tài)排水的歷史性、戰(zhàn)略性的轉變;是新型城鎮(zhèn)化建設中城市規(guī)劃、開發(fā)建設理念的轉變,是城市排水理念的轉變。
答疑1:為何市民感受不到昆明海綿城市建設工作
2016年,昆明市全面啟動海綿城市建設,5年來取得了明顯成效,大家沒有感受到海綿城市成效主要是由于海綿城市建設不是一項獨立的工作,而是與新建項目、既有建筑和小區(qū)、城市道路與廣場、公園與綠地提升改造緊密聯系的,是通過一系列措施增強建筑、道路、廣場、綠地對雨水的消納功能和利用效率,進而發(fā)揮海綿作用。
答疑2:昆明市海綿城市建設能解決城市內澇問題嗎?
目前大家對海綿城市建設認識不夠準確,錯誤認為建設海綿設施(綠色基礎設施),下雨淹水的問題就能全部解決。其實海綿設施只是從源頭對徑流量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當出現強降水時,還是要依靠原來的排水防澇設施(灰色基礎設施)發(fā)揮主要作用。
只有同步完善“綠色、灰色”基礎設施,構建低影響開發(fā)雨水系統(tǒng),才能有效應對超標雨水,提高城市排水防澇能力,減少城市洪澇災害次數,增強城市水安全保障能力。
當然,海綿城市建設能夠從源頭控制一部分雨水徑流。海綿城市建設應因地制宜,根據下墊面、場地建議等選取相應的海綿技術措施,從源頭控制雨水徑流,一定程度減少外排雨水徑流量,同時依靠防洪水排撈設施,緩解城市內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