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汛期,雨水頻頻光顧容易引起鮀城道路積水,對市民出行造成影響。記者從市住建局了解到,按照《汕頭市海綿專項規(guī)劃》,各職能部門下來將各司其職,加快推進我市的海綿城市建設工作。特別是在海綿城市建設機制體制方面,我市將充分吸取廣州、深圳等試點城市海綿城市建設經驗,進一步健全汕頭市海綿城市建設機制體制。
據介紹,隨著城市化進程,大量下墊面硬化建設,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自然的水文狀態(tài),雨水降落到地面直接形成地表徑流,加大了城市排水壓力,加上城市發(fā)展過程中排泄通道的廢棄、水系淤積或堵塞、排水設施能力不足等因素,大暴雨極易引起部分路段積水,甚至某些地勢低洼地區(qū)的內澇。此外,由于歷史原因,我市部分污水及初期雨水直接排入管渠系統(tǒng),就近排入河流,也導致水體污染。
為保障水安全、整治水環(huán)境、修復水生態(tài)、豐富水資源,以及結合城市開發(fā)建設,滿足海綿城市建設要求,汕頭市急需構建“源頭控制-中途蓄滯-末端排放”全過程控制的海綿城市建設體系。記者了解到,我市于2018年頒布了《汕頭市海綿城市專項規(guī)劃(2017-2030)》,規(guī)劃提出,以解決城市內澇、水體黑臭等問題為導向,以雨水綜合管理為核心,采用綠色設施和灰色設施相結合的方式。規(guī)劃對城市道路、綠地廣場、建筑小區(qū)、城市水系等項目做出技術指引,提出到2020年實現汕頭市建成區(qū)20%以上面積達到海綿城市目標要求;到2030年實現80%建成區(qū)面積達到海綿城市建設目標要求。
“海綿城市,顧名思義,就是城市能像海綿一樣吸水、放水。”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海綿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吸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在適應環(huán)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簡而言之,就是在城市的開發(fā)建設過程中采用低影響開發(fā)理念,運用綠色屋頂、雨水花園等海綿設施,使城市下墊面能夠吸收或儲存更多雨水,來減少短時強降水帶來的積水問題,減輕排水系統(tǒng)的壓力,就像一塊海綿一樣,雨水降落下來就會被吸收而不會向低地流淌堆積。
據悉,通過建立海綿城市建設項目庫,我市將海綿城市建設理念融入各部門的工作中,明確各部門海綿城市建設職責,探索汕頭市海綿城市建設法制化、標準化、常態(tài)化、社會化實施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