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幽荷香,陣陣蛙鳴。7月25日傍晚,記者走進浙江桐廬縣江南鎮(zhèn)環(huán)溪村,一下子便撲進了荷的懷抱。
這個溪流環(huán)抱的小山村,家家門前屋后遍植荷,村周圍的田里也是荷。菡萏半開,荷葉翠蓋,整個村子宛若綠海中的一葉扁舟。
“蓮是花中君子,‘香遠益清,亭亭凈植。’荷只有種在清水里才有味道。”小學教師出身的村主任周忠蓮,滿口“文化味”。在村中漫步,所有溪溝清水淙淙,大街小巷干干凈凈。留心四周,竟沒有發(fā)現(xiàn)一片紙屑、一個煙頭。
周忠蓮把此歸功于縣里的“清水治污”工程。她介紹,前些年,村民們富起來了,但是環(huán)境“臟亂差”一直沒有改觀,家家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到門前的小溪。村里有句順口溜:“污水靠蒸發(fā),垃圾靠風刮,室內(nèi)現(xiàn)代化,室外臟亂差,溪溝就是垃圾污水的家。”2009年7月,縣里推廣“人工濕地”生活污水處理模式。村干部參觀后覺得簡便有效,想在村里實施。“剛上來,可沒少作難。”周忠蓮感慨。
提起這個話頭,村頭溪畔大樟樹幾個納涼的農(nóng)民來了興致。“老周,起初可屬你反對得兇。”一位花白頭發(fā)的老漢“將”對面穿白襯衣的中年人。
中年人搔了搔頭:“按規(guī)劃,公用污水處理池就建在我家窗下。當時想,那味道誰受得了?要知道是現(xiàn)在這個樣子,歡迎還來不及呢。”
這個叫周良的中年人執(zhí)意要帶記者去看污水處理池——一塊面積大約三四平方米的綠地上,美人蕉怒放,菖蒲、麥冬青翠欲滴。“污水處理池建在花草下面。這些植物吸附凈化污水的能力很強。污水給植物提供養(yǎng)分,植物凈化了污水,一舉兩得。”
周忠蓮補充:“所謂‘人工濕地’,就是就近的三五戶村民,合建一個污水池,家家排出的污水通過管道流入池中,然后通過簡易厭氧池、濕地處理池、沉砂池層層過濾凈化排出清水。這樣一來,主要污染指標去除率可以達到60%以上,最后排出的水能達到國家一級排放標準……”
“投入大嗎?”記者問。
“不大。由縣財政每人補貼350元,村民不需要掏一分錢。”周忠蓮回答。
“你瞧,以前門口的溪水一年到頭臭烘烘的,河里的石頭全是黑的?,F(xiàn)在,可以洗菜、淘米呢!”花白頭發(fā)的老漢又說。
問老漢貴姓?老漢很幽默:“我叫周永存。這么好的環(huán)境,我們要世世代代永遠生存在這里。”
“現(xiàn)在村里有了新的順口溜,‘污水有了家,垃圾有人拉,室內(nèi)現(xiàn)代化,室外四季開鮮花,溪溝清澈見底有魚蝦。’人改變環(huán)境,環(huán)境也提升人的素質。過去,隨地扔垃圾、吐痰司空見慣?,F(xiàn)在,誰吃了瓜子都會拿著走到垃圾箱前。”周忠蓮臉上透著自豪。
環(huán)溪,只是桐廬縣治理污水的一個縮影。3年多來,桐廬在農(nóng)村已鋪設污水管網(wǎng)2500余公里,建成分散式污水處理池2000余個,率先在全國實現(xiàn)農(nóng)村生活污水處理全覆蓋。小河清清大河凈。